[1] 袁茜. 山地城市河流与湖库健康度评价研究[D]. 重庆: 重庆大学, 2014.
[2] 包静玥, 鲍建国, 李立青. 山地城市新建湖库氮磷营养盐时空特征研究[J]. 环境科学, 2014, 35(10): 3709-3715.
[3] 张智, 杨冬雪, 王斌, 等. 某人工湖成库初期水环境特征研究[J]. 环境工程学报, 2010, 4(6): 1321-1326.
[4] 牛凤霞, 吉芳英, 赵艮, 等. 龙景湖沉积物的细菌群落垂向分布特征[J]. 中国环境科学, 2017, 37(6): 2322-2331.
[5] 何强, 刘琼, 李果, 等. 组合湿地系统对山地城市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[J]. 中国给水排水, 2017, 33(3): 28-32.
[6] 李立青, 单保庆, 赵建伟, 等. 山地城市地表径流源区水质特征监测研究[J]. 环境科学, 2012, 33(10): 3397-3403.
[7] 成豪. 龙景湖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态学评价研究[D]. 重庆: 重庆大学, 2015.
[8] 吉芳英, 颜海波, 何强, 等. 龙景湖龙景沟汇水区沉积物-水界面氮形态空间分布特征[J]. 中国环境科学, 2015, 35(10): 3101-3107.
[9] 潘延安, 雷沛, 张洪, 等. 重庆园博园龙景湖新建初期内源氮磷分布特征及扩散通量估算[J]. 环境科学, 2014, 35(5): 1727-1734.
[10] 廖建荣. 山地城市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响应关系的研究: 以重庆市龙景湖流域为例[D]. 重庆: 重庆大学, 2016.
[11]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.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: GB 3838-2002 [S]. 北京: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, 2002.
[12] 杨海丽, 郑玉龙, 黄稚. 海南近海海域浊度与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分布特征[J]. 海洋学研究, 2007, 25(1): 34-43.
[13] 朱梦圆, 朱广伟, 王永平. 太湖蓝藻水华衰亡对沉积物氮、磷释放的影响[J]. 环境科学, 2011, 32(2): 409-415.
[14] DOMINIC M D. Sediment Flux Modeling [M]. New York, USA: Wiley, 2001.
[15] 舒金华. 制订湖泊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和方法探讨(一) [J]. 湖泊科学, 1993, 5(3): 261-268.
[16] ALABASTER J S, CALAMARI D, DETHLEFSEN V, et al. Water quality criteria for European freshwater fish[J]. Chemistry and Ecology, 1988, 3(3): 165-253.
[17] 邓攀. 伏牛溪潭链系统原位水质净化技术研究[D]. 重庆: 重庆大学, 2015.
[18] 孙亚兵, 冯景伟, 田园春, 等. 自动增氧型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[J]. 环境科学学报, 2006, 26(3): 404-408.
[19] 胡爱兵, 张书函, 陈建刚. 生物滞留池改善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的研究进展[J]. 环境污染与防治, 2011, 33(1): 74-77.
[20] 刘燕, 尹澄清, 车伍. 植草沟在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系统的应用[J]. 环境工程学报, 2008, 2(3): 334-339.
[21] 朱铭捷, 胡洪营, 何苗, 等. 河道滞留塘系统对污染河水中氮磷的去除特性[J]. 生态环境学报, 2006, 15(1): 11-14.
[22] 马小杰. 蚯蚓生态滤池工艺研究[D]. 上海: 同济大学, 2006.
[23] 杜尔登, 刘翔, 王华, 等. 沸石曝气生物滤池去除氨氮性能及生物学特征分析[J]. 环境工程学报, 2006, 7(9): 88-93.
[24] 丛海兵, 黄廷林, 缪晶广, 等. 水体修复装置: 扬水曝气器的开发[J]. 中国给水排水, 2005, 21(3): 41-45.
[25] 马强, 高明瑜, 谭伟, 等. 新型生态浮岛在改善水质中的作用及生物膜载体微生物特征研究[J]. 环境科学, 2011, 32(6): 1596-1601.
[26] 陈光荣. 热带浅水城市湖泊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中生物操纵的研究[J]. 环境科学与管理, 2012, 37(9): 141-143.